本文由DeepSeek生成
近日,“女子乘滑翔伞空降南昌高架桥”事件引发广泛关注。视频中,滑翔伞失控降落在车流密集的桥面,驾驶员紧急避让,场面惊险。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滑翔伞运动的安全隐患,更将景区热门体验项目的监管缺失推至风口浪尖。结合近年来多起滑翔伞事故受害者的亲身经历,这一行业的安全问题亟需社会重视。
失控的滑翔伞:从“云端浪漫”到“生死一线”
滑翔伞作为新兴的“网红”体验项目,近年来被众多景区作为吸引游客的卖点。然而,其背后潜藏的风险远超公众认知。
天气突变与场地隐患:杭州富阳永安山事故亲历者马女士回忆,2021年她在知名基地起飞时,教练无视云量增多、风力变化的预警,导致包括她在内的5名飞行者被迫紧急迫降。一名飞友腰椎粉碎性骨折,其教练当场身亡。
不可控的“人肉垫”风险:双人滑翔伞中,游客位于教练下方,一旦坠落极易成为缓冲“肉垫”。福州某案例中,一名女性游客因教练操作失误导致瘫痪,伤残鉴定六级,却因执行难、责任人“换壳经营”而无法获得赔偿。
“黑飞”与监管真空:中国航空运动协会虽颁布《滑翔伞运动管理办法》,但实际执行依赖行业自律。从业者自曝:“协会发证后无后续监管,教练资质终身制,事故后证件不吊销。”多地基地为节省成本,使用老化伞具,甚至在地形不达标区域营业。
行业乱象:野蛮生长下的“夺命生意”
滑翔伞行业在文旅经济推动下快速扩张,但准入门槛低、责任划分模糊等问题使其成为高危领域。
教练资质“注水”:马女士指出,部分教练无证上岗,即便持证者也可能通过“速成班”获得资格。某从业者透露:“基地为压缩成本,常让学员短期培训后直接带飞。”
场地安全形同虚设:南昌高架桥事件正是因降落场规划不合理,导致飞行员被强风裹挟至危险区域。多地基地为吸引游客,选择风景优美但气流复杂的场地,忽视气象风险评估。
维权困境:事故受害者往往面临“追责无门”。浙江某案例中,基地仅派员工送花安抚伤者,拒绝对话赔偿;希腊旅飞致死事件后,涉事教练团队竟继续在社交平台卖货。
他山之石:安全如何不再“听天由命”?
对比新西兰、瑞士等国的成熟管理经验,国内行业改革方向逐渐清晰:
强制保险与政府兜底:新西兰ACC保险覆盖所有事故医疗及康复费用,避免受害者陷入经济困境;
动态考核与追责机制:欧美国家教练需定期复审资质,重大事故直接吊销执照,杜绝“终身制”漏洞;
第三方监管介入:打破行业协会“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”的现状,引入独立机构审查场地安全与设备维护。
游客警示:五一假期慎选高风险项目
五一假期临近,面对景区滑翔伞项目的诱惑,游客需保持理性:
核查资质:选择有正规航空运动协会认证的基地,要求出示教练证件及保险凭证;
观察细节:老旧伞具、无明确气象监测设备、降落场临近公路或障碍物的基地应避坑;
拒绝“冒险”:遇大风、多云等天气,即使教练允许起飞,也应主动放弃体验。
滑翔伞本应是拥抱自然的极限体验,而非“赌命游戏”。唯有行业规范、监管落地、公众安全意识提升三方合力,才能让“飞翔”真正摆脱“失控”阴影。
责任编辑:张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