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赛评审委员会,由来自全国各地的烹饪专家、饮食研究领域的教授学者以及社会名流组成,经过四天严苛鉴定,最终评选结果如下(按得分由高到低排列,括号内为参赛代表队):
最佳厨师奖杯、优秀厨师奖杯
【最佳厨师】(十名)
状元:刘敬贤(辽宁)
榜眼:李跃华(重庆)
探花:常静(北京,女)
强木根(福建)、王义均(北京)
高望久(北京)、强曲曲(福建)
孙元明(天津)、卢永良(湖北)
陈玉亮(北京)
中国第一个烹饪冠军,辽宁刘敬贤
【优秀厨师】(十二名)
金次凡(浙江)、曾其昌(四川)
董世国(北京)、靖三元(河北)
颜景祥(山东)、牟传仁(辽宁)
陈志刚(重庆)、李耀云(上海)
曾国华(四川)、郝玉民(河南)
黎和(广东)、刘学家(江苏)
部分获奖厨师
【最佳点心师】(五名)
葛贤萼(上海,女)
罗 坤(广东)、蒋文杰(天津)
李炳森(北京)、董德安(江苏)
【优秀点心师】(三名)
刘惠端(广东,女)
胡世年(山西)、李新国(重庆)
白案冠军,上海葛贤萼
中国菜最好的年代
相信即使在今天看到这个结果,很多人也会大吃一惊,因为夺魁者并非出于赛前预测的八大菜系,而是来自辽宁队中擅长烹饪辽菜的刘敬贤,他也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位全国烹饪冠军。
刘敬贤烹制的红梅鱼肚
刘敬贤烹制的兰花熊掌
据说当时曾有人请示上级领导,需不需要在排名上照顾一下传统的八大菜系?“不搞论资排辈,按比试实际成绩公布名次“,这就是上级回复的指令。
川菜名师李跃华的咸菜什锦
正是有了这样的标准,才会有如此精彩的结果。光是前三名就已让人兴奋不已,冠军刘敬贤所做的辽菜在当时还不为人知,亚军川菜名师李跃华的作品竟然是20道川味咸菜,季军常静更是为数不多的女性厨师。
北京的常静和她的桃花泛
意外有很多,传统八大菜系中,粤菜虽然在白案表现出色,但在红案却未能进入前十,而徽菜、湘菜甚至无人获奖,江苏和浙江的表现也并不出彩,但许多民族菜肴却引起了广泛关注。
惊喜则更多,除辽菜外,十佳厨师中还有同样属于“小“菜系的鄂菜,湖北厨师卢永良当年只有29岁,在其烹制的四款菜肴里,竟有三款都是鱼菜,这种情况哪怕放到今天来看,也是”不合常理的“。
北京队川菜名师高望久的开水白菜
十佳厨师中有两人还是亲戚,强木根、强曲曲这对来自福建的叔伯兄弟,同时摘取大奖,名副其实的双强组合!这个情况恐怕也是“不符常规“。
所有的意外,所有的不合常规,恰恰说明了当时百花齐放、群雄争艳的盛况,不拘一格、不受约束的参评风格,以及较为公平、清净的比赛环境。这是上世纪中国菜最好的时代。
川菜名师陈志刚的官燕孔雀
带给今天的启示
这次比赛虽然已过去36年,但它仍然可以给今天的中餐业带来许多启示,特别是如何在日益变化的形式下传承中国饮食文化?
今天,国际化、现代化的饮食理念,已经跟传统的中国饮食理念有了很多不同之处,比如精确到克的营养学同讲究五食五菜五味的“气化“养生学,科技化机械化的工具同更多依赖人力的手工操作,标准化的流水线作业同百菜百味、千人千面的非标操作,高效率的经济指标和高品质的匠人精神等等。
高望久在烹制三元牛头
上述情况如何面对并妥善处理?1983年实际已提前给出了答案:
在坚守自身本质特征的基础上,再进行择优吸收和创新。
师从鲁菜的刘敬贤是如此,艺拜川菜的高望久是如此,融汇江南的常静亦是如此,当年所有的烹饪精英们都是如此,放眼近400道菜点,看得到五岳四渎的风骨,闻得到梅兰竹菊的格调,吃得到酸甜苦辣的人生,品得到父母妻儿的温情,这就是中国菜应有的特殊气质。
北京队鲁菜名师王义均的烩乌鱼蛋
而他们在背后确实也吸收了其他菜系,甚至是国外饮食的长处,只不过他们在长期的传统烹饪教育的熏陶下,表现得相当有定力,分得清主次,稳得住阵脚,不会因别人说不好就弃之不用,不会因别人干得漂亮就照搬照抄。
中国菜就是中国菜,该怎么做就怎么做,往小了说,这是老一辈烹饪精英们身上的那股犟性和执着,往大了讲,这就是那份弥足珍贵的文化自信。
四川队厨师在比赛中
(全文完)
转载请注明:川味文化
【关注“川味文化”】
看川菜老传统,听川味龙门阵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